任何時候,只要我們有恐懼
(再說一次,擔心身體受傷害的恐懼例外)
我們都是在一個錯誤的.自我限制的信念中運作

任何時候,只要我們感到痛苦.不快樂.意志消沈.受傷或沈滯
就是表示我們是在一個自我限制的信念中運作
是那個信念引發上述的許多感覺

自我限制的信念與恐懼
兩者之間動力有如:你相信某事應該發生,結果卻沒有發生,你便感到恐懼。

下面讓我們舉兩個例子,來看看一個信念其中的想法是怎麼進行的

自我限制的信念:確保兒女在學校功課好是父母的任務,因此,我女兒應該拿高分
情節:我女兒數學科拿了個『丁』
自我保護的行為反應:我對女兒生氣
潛藏在反應底下的恐懼:外人會以為我笨或無能,竟不能控制女兒求學表現

自我限制的信念:兒女理應尊敬父母
情節:我兒子對我大吼.咒罵
自我保護的行為反應:我充耳不聞,跑去喝酒
潛藏在反應底下的恐懼:如果外人看到兒子這樣對待我,他們會認為我不好而排斥我

上面兩個例子中的生氣.充耳不聞.喝酒
都是自我保護的行為反應
藉以掩飾情感上主要的恐懼:害怕掌控不了兒女.
害怕因為女兒的分數或兒子的叫罵而被人評斷為壞父母.害怕你不夠好。因為如果你夠好,上面那些情形就不會發生了


假如你持續保護自我
你會一直有生氣.批評.充耳不聞等反應
你不會有機會測驗一下,看看你的信念到底正不正確
你會被你的恐懼箝制,卡在那兒
還會一直用沒有愛的行為對待兒女

好消息是:縱然你害怕,還是能夠選擇不讓恐懼轄治你
但是你必須願意冒險承受情感上的痛苦
假如你能坦然面對恐懼
去探查為什麼女兒拿低分.為什麼兒子生你的氣
那麼你就可以對彼此有個認識
並有機會測試那個使你感到痛苦的信念到底正不正確
末了你便能改變你的信念,我們稍後會再談這一點

自我限制的另一個例子是:父母可能擔心,假如他們限制兒女,兒女會因而不愛他們。
如果情形是這樣,那麼父母據以運作的信念是:自己(父母)不可愛,為了使兒女能愛他們,他們必須順從兒女。像這種情形,分明是承襲自童年時代的恐懼──小時候對於自己好不好.有沒有價值的感覺


多數自我限制的信念均來自童年
來源則有多種:父母.祖父母.電視.宗教.自己的想法.自己對周遭人事物的解釋。小時候,我們選擇所知道的最好方法去做個小孩,但我們的資訊可能不足,或是因為年紀過小不能做出較好的結論

無論如何,我們還是建立了一套信念
並以為那是正確的,也把它當做是正確的信念加以運用
比如,假設父母當年說你自私
你可能根據那個說法認定你不是個好人
並可能終生抱持那種想法
從來沒有對它的正確性加以查證
父母當時說的那句話,可能是對也可能是錯的
而且你可以選擇對後來形成的那個信念加以評估(『我真的自私嗎?』),然後根據評估結果,決定是不理會父母的評斷,或是修正自己的行為

我們無從知道我們為何選擇某個信念
我們可以個別列出一些因素:出生排行.父母酗酒.家庭經濟情形等

但是,在相同環境下成長的兄弟姊妹
對於他要相信什麼(包括關於個人和一般生活)卻常有截然不同的選擇

不管怎樣,一旦我們決定了信念.做了選擇
接下來每一件事便都會追隨那個信念和選擇
於是我們宛如堅信那個信念是正確的一般,執著地反應

過去我一直相信,如果露出我的真面目,父母一定會受不了,這種信念或許不正確,但我就是那樣認為,自從我認定他們會受不了我(他們會被我搞得慘兮兮.會被我整死.被我氣瘋或其他什麼的),認為他們會排斥真正的我之後,我就不得不變得順從,而且,如果他們有什麼情緒起伏,那都是我的責任。由於我認為他們可能會不喜歡我,所以我必須把真正的我隱藏起來,因此我從來沒有把心底祕密全部告訴他們。我母親就說過:『你為什麼不像別的女孩一樣,不管什麼事全都告訴媽媽?』我聽了她的話之後,仍然沒有把事情都告訴她

現在回想起來,如果我當時換個想法──比如,就算他們不喜歡我,也沒有關係;或者相信他們比我所認為的更堅強,一定承受得了我的真面目──那我或許就會以不同的方式去面對他們,使我們彼此都獲得更大的成長

可是,照我當時選擇的路,我始終沒有向他們挑戰,我當時不知道,假如我決定依據不同的信念去行事,結果會怎樣。所以我做了這樣的選擇,後來就只好面對選擇的結果。

我要說的一點是,如果我好好審視信念,並且問:『它正確嗎?』我過去對父母所持的想法說不定錯了


...............摘錄自"愛孩子,愛自己"一書
作者Drs.Jordan & Margaret Paul─遠流出版

 

 


小草強推"愛孩子,愛自己"這本書~讚讚讚!

 

看完~如果覺得這一篇文章不錯,請幫忙按一下"推薦上專欄"喔^_^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草(一元石頭)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