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了顧全身體安危
我們都有本能上的恐懼
但是,沒有人天生就懷有情感方面的恐懼─做父母的沒有,做兒女的也沒有

我們每個人出生時都沒有價值觀或所信
我們由情感和欲望指引,自然而然地反應
但這些自然的反應如果遭到批評或輕視
我們便擔心我們是不是錯了.是不是不被認同.是不是被排斥.其至──是不是會被遺棄

由於這些恐懼,我們做了兩件事:自我保護,並發展成一套信念──關於我們自己.關於我們本來的面目,以及關於我們能做什麼.不能做什麼,以便讓我們亟需其愛的那些人能夠因而接受我們

關於這個世界如何運作.什麼原因使宇宙合,存在著各種不同的信念
但如果是關於我們自己的信念
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根據兩個根本的.潛在的信念之一去運作的:一是,我很好(可愛,有價值);一是,我不好(不可愛,沒有價值)。所有其他信念都是這兩個信念加以潤色而成的

不幸的是,多數人都不相信他們是好的(或夠好)
這種信念導致他們感受大量的痛苦和恐懼

假如兒女在學校功課不好
你便擔心,是不是因為你不夠好的緣故所致
在你滿意自己時,你不會只顧自己的事
你以為別人正遭逢困難,於是你趕緊伸手幫忙
你是感到受傷也好,或為別人憂慮也好
這類行為都是從你內在信念引發出來的
假如你相信自己還不夠好
便可能認為你要受人支配或順從別人
藉此補償因為覺得不夠好,所引發怕被人排斥的恐懼

然而,認為你不好的基本信念是不對的
它既不正確又自我限制
這種信念起於小時候的經驗法則:被父母疏遠.排斥,是你的錯──你以為一定是因為你犯了什麼錯,父母才不喜歡你。這個信念在你成人後,便成為你多數恐懼的成因。所有恐懼(只有一些關乎形體存亡的恐懼例外)都來自錯誤的.自我限制的信念。

為了擺脫並檢測這些恐懼
我們必須保持警覺並承認我們真的害怕──害怕失去愛.失去自我,害怕起衝突.感到痛苦,害怕不可愛.犯錯.不夠好.愚笨.軟弱。

要承認這些事很難
因此,我們多數人寧可保持不知道自己的痛苦和恐懼
因為我們認為害怕是不對.是軟弱的

現在你就試一試:如果大聲說『我害怕』
你覺得如何?讓自己顯得脆弱並不容易
於是我們陷於下列方式中的一種或多種:

○我們不想知道自己其實相信維持自我保護,以免覺得害怕,實在比什麼都重要──比對人有愛,和家人親密都重要,也比感覺自由和快樂更重要

○我們不想知道,我們擔心自己不可愛或不夠好的恐懼,實在深得使我們無法冒險開放自我,以便認識自我。

○我們不想知道,我們對自己的選擇其實可以完全自主,而且該對選擇的結果負責。

上述蘊涵拒斥性質的想法,廣泛地存在於日常生活的各種問題中,比如各種人際關係中:與父母的關係.兒女的關係.配偶的關係

又比如日久成癮的那些行為:酗酒.吸毒;和各種強迫性的.過度性的失詷:工作狂'暴飲暴食.沈迷聲色

存在主義作家把這種蘊涵拒斥的想法叫做『不良信仰』(bad faith)。誠如威廉.奧夫曼(William Ofman)在《確信與真實》(Affirmation and Reality)中所言:『不良信仰....是對自己說的謊言:我一心一意隱匿真實,全是自己的意向』

...............摘錄自"愛孩子,愛自己"一書
作者Drs.Jordan & Margaret Paul─遠流出版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草(一元石頭)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