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二歲的道格
兩頰因接觸新鮮空氣而泛紅
他衝進客廳,抓了一把爆米花
一股腦地朝父親座位旁的沙發坐下
父親吉姆正在觀看一場籃球比賽轉播

『你剛上哪兒去啦?』吉姆問
『在外頭玩』
『我早就叫你做功課了』
『再過一會兒就去做』
『不要跟我說「再過一會兒」我剛剛是叫你立刻去做功課,意思很清楚!』
『我會自己安排做功課的時間,沒問題的,爸』
『不,你不會,假如你會,現在你早該做完了,像我剛才叫你「立刻去」一樣』

(安靜了一下)

『你吃爆米花時不能閉上嘴巴嗎?瞧,玉米屑掉了一地毯。你到底是怎麼了?』

道格面無表情.一言不發的站起來,把爆米花放在桌櫃上,正要離開

『等一等』他父親說:『你不看這場比賽嗎?我,嗯,......真的喜歡你在身邊』
『噢,是嗎?但你的表達方式多古怪!』道格說著,默默走了,並關上門


這段父子互動
吉姆原本的期待和實際發生的情形是迥然不同的
他深愛兒子
沒想到所表現出的自我保護行為竟然是沒有愛的
但無論如何
他兒子道格實際經驗到的.感覺到的正是這項行為

在人際關係中
任何人能據以反應的,便是對方的行為
以及伴隨行為的話語.聲調

在這個例子中,吉姆行為的結果和影響是什麼?
它使道格在順從和反抗.漠然和嫌惡之間擺盪
使吉姆感到無力.不滿.不快樂及不解
這些都是保護性的.沒有愛的行為
此種行為的根源是不當的所信和所懼帶來的結果

要緊的並非道格是否應該去做功課
或別把玉米屑撒在地毯上

重要的問題是,是不是吉姆的行為導致這些現象發生?
吉姆諷刺性.評斷性的言語,有沒有使道格更富責任感?
道格有沒有經由這次經驗獲得成長?
道格覺得被愛嗎?
吉姆明顯地對兒子行使權力,他自己覺得舒服嗎?
而最重要的問題是,像這種由父母發動的保護性行為
兒女據以反應之後,到底會產生什麼影響?


父母都希望兒女尊重.關懷父母以及旁人
假如你以尊重對待兒女,兒女自然尊重你

假如你不尊重兒女的感覺.希求.欲望.興趣.想法和需要
兒女肯定不知道要尊重你和別人的感覺.希求.欲望.興趣.想法和需要

假如你相信
只因為你年紀比較大或因為你是父母,兒女便應該尊重你。那麼,你很可能會企圖藉由懲罰.說教.威嚇.侮辱.批評等等方式,去教導兒女尊重你


問題是你不可能藉由不尊重他們的方式教會他們來尊重你


他們可能學會因恐懼和罪惡感而表現出好像尊重你的行為
但只要他們的恐懼和罪惡感不再存在
他們就會連那種好像尊重你的行為也不再持續

真心的尊重乃是由感覺到自己被了解.被關懷.被尊重而自然流露出來的

對同一種對待
每一個孩子的反應都不會一樣
有些成人他們小時候經歷可怕的童年
可是長大後仍能以良好的父母功能對待兒女
但有些人長大後卻成為非常不稱職的父母

在深層心理上,每個孩子都受父母行為影響

真的,如果你不尊重兒女,任意加以打罵.侮辱或忽視
你都是在教他們迴避你.怕你以及(或)恨你

童年留下的創傷,即使表面上沒有顯現出來
最終卻常顯現在有沒有能力給與或領受愛

...........摘錄自"愛孩子,愛自己"一書(遠流出版)

 

非常棒的一本書~小草強力推薦^_^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草(一元石頭)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